期刊內容大要
一、前言
Sympson與Elder(2000)首先提出女性主義治療與希望理論融合的可能。以「希望理論」增強案主有能力去改變所處環境的希望,另一方面以女性主義去實際行動與實踐。
二、希望理論
Snyder(2000)認為「希望(Hope)」是「目標(goals)」、「主體感(agency)」與「策略(pathways)」三者交互影響的心理歷程。
「希望理論」公式 |
|||||||
|
希望 |
= |
目標 |
+ |
主體感 |
+ |
策略 |
英譯 |
Hope |
goals |
agency |
pathways |
|||
定義 |
核心價值 |
終點 定位 方向 正向價值 |
知覺 尋找替代策略的動機 |
追求目標時用來達到目標的策略 |
|||
期望屬性 |
|
結果期望(outcome expectation) |
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tion) |
|
三、女性主義的基本論點
女性主義治療主要是讓案主從父權結構的束縛跳脫、鼓勵案主在社會中建立屬於自己的支持圈,以進一步改變社會不利女性生存的結構。
(一)個人的即政治的
幫助案主覺察事實,包括社會與文化脈絡下的壓迫。
(二)痛苦與失調的界限
適應性的症狀,相信這些症狀代表女性案主對限制的環境或壓迫的環境之反應。父權主義支配下的產品,將是在複製原先的霸權而已(Snyder, 2000)。
(三)以婦女為中心延伸至不同族群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的開端,並將重心放在兩性平等的宣揚,不應該將女性當成「第二性」,應該極力的將女性地位「去邊緣化」。後殖民女性主義(又被稱為第三世界女性主義)應延伸至更廣大的對象。
四、在女性主義治療中注入希望
案主與治療師雙方治療關係之平等的關注,使得治療有特別的成效。在「希望理論」之下,治療師只是一個協助案主規劃出一個對自己重要的目標的促進者。
(一)女性主義之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開啟案主的主體感
事前的知後同意可以增權賦能給案主讓她們知道自己是心理性服務的消費者,女性主義治療師透過這樣的機制讓雙方在治療關係中的地位趨向平等(Brown, 1994)。
(二)希望理論與女性主義共同追求的治療目標
女性主義治療的目標,在幫助案主正確地辨識痛苦的來源,如此一來雖然痛苦可能還是持續顯現,但不正確歸因所造成的自我責備與自我厭惡會逐漸下降(Brown, 1994);「希望理論」可以增加主體感的行動、去預視新的個人目標、開啟對新目標的追求路徑、策略與方式。
(三)拒絕落入支配階層之診斷系統,努力追求正向治療結果
女性主義治療師傾向找出外在引起案主痛苦的原因,將這些外來因素定義成生活上的問題而非心理疾病,女性主義治療師強烈反對自我挫敗或人格失調的歸類,並認為這樣的分類方式是在責怪受支配下的犧牲者,也反對內化案主的問題,因為這很可能是未加考慮文化脈絡真實情況的結果(Enns, 1997)。
五、結語
希望理論提供女性主義治療下案主主體感的來源,一旦案主有了主體感進而影響策略的運用,以達所設定的治療目標。
閱讀心得
「女性主義治療對於被社會、文化與政治壓迫的婦女而言,除了覺察來自於外在的痛苦,更希望賦予案主行動與改變的力量」,這段話深深的感動我,觀察臺灣社會上的女性,無論其女性年紀範圍推論自幼兒園至成人,大部分的女性居於偏弱勢一方,因為臺灣家長的教導方式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表現,父母教導小女孩要乖巧才會受人喜愛,小男孩的個性則可以活潑,我認為父母的角色對於孩子來說十分的重要,父母的態度影響孩子的人格養成,而臺灣的社會氛圍仍有性別刻板印象存在,導致女性深受其影響卻不自知。
有許多人的努力促使女性意識能漸漸地顯現於社會上,我認為就像追求民主自由一樣,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受傷流血的狀況,但民主意識對於人們來說真的很可貴也很重要,女性主義意識也有著相同的道理,許多女性正為社會性別平等努力著,而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之「性別主流化」也能嗅出其氣息,除了促使政府資源配置確保不同性別平等獲取享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之機會,最終達到實質性別平等。
現今社會中,女性雖然不再是偏於弱勢的一方,但女性其身體結構與心理之異於男性,我們無法追求身體結構上的平等,但能達到不同性別的相互尊重,我認為男性與女性之可貴之處在於互相尊重,因此在女性主義治療中,無論案主為女性或男性,加入希望理論的觀點,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為有希望,就有向前邁進改變社會的力量!
期刊評述
透過閱讀文本「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八版)修慧蘭等譯(民99)」,女性主義治療的起源與1960年代的女性運動有關,為傳統女性角色的束縛本質發出不滿的聲音,最後,女性主義治療原則成為治療結構的一部分,女性主義治療者努力而積極地運用各種介入的策略,打破治療關係中的權力階級。
在女性主義治療的原則中提到其基本假設為個人或個體在諮商情境中提出的問題,是源自於政治與社會的脈絡,其脈絡通常是邊緣、壓迫、順從及刻板的,而能在這樣的脈絡下注入「希望理論觀點」,增強案主有能力去改變所處環境的希望並能實際行動與實踐。
在期刊中第四節「在女性主義治療中注入希望」,我覺得標題很貼切,重建雙方平等的治療關係,改變了有著父權主義陷阱的事前「知後同意書」,讓案主知道自己是消費者,與治療師的地位趨於平等,「知後同意書」也試著將案主轉換成一個有能力的消費者,提供足夠的資訊去作明智的決定。
希望理論提供女性主義治療下案主主體感來源,因主體感反映著個人對沿著策略向目標開始前進的知覺,但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阻礙,當原本設定的策略到阻礙時,主體感思考可以提供尋找替代策略的動機,我認為主體感帶來的「知覺」就像是人們心中的信念一般,當心中的信念趨向正向有信心時,你的所作所為也是樂觀的一面,知覺影響自身也影響你身旁周遭的人們,我認為「在女性主義治療中注入希望理論」很符合人們的需求,也帶給大家很多的深思與想法。
留言列表